手机版

大学2025丨专访首都经贸大学校长吴卫星:AI不是外挂工具,而是深度嵌入办学环节的造血细胞

时间:2025-08-19 07:34:00

【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对传统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本质上是一次‘重塑式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财经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打造服务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拔尖人才培养高地。

首都经贸大学校长吴卫星 (受访者供图)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经济、管理学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 “重塑式变革”。这场变革既带来了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化的重大机遇,也伴随着教师转型压力、课程资源建设难题与学科壁垒突破的多重挑战。

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就AI时代财经高校的发展之道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深入解读人工智能对传统学科的影响及学校的应对之策。

在吴卫星看来,AI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从学科边界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式变革”——经济学不再局限于理论推演,而是通过大数据建模揭示复杂规律;管理学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财务分析因AI变得更精准高效。

面对教师转型压力、课程资源更新等挑战,首经贸选择以“精准发力”替代“大而全”的盲目扩张:教师促进中心(OTA)20年经验转化为数智化培训体系,跨学科团队联合华为等企业打造“金融+AI”课程,更独创“驼灵”财经大模型,集成1.6亿市场主体数据模拟真实交易场景。这种“不追风口,只做适配”的策略,让一所财经类高校在AI浪潮中找到了独特坐标——当综合性大学研发通用技术时,首经贸的学生已能用AI工具完成量化交易策略、跨境支付风控等实战任务。

“AI时代的人才必须‘硬软兼备’。”吴卫星强调,既要掌握Python与机器学习的技术“硬实力”,更需坚守“算法歧视治理”“数据隐私保护”的职业伦理“软实力”。这种理念也正融入学校“1+X+Y”课程体系:从《AI4Value:人工智能财经场景应用》中30个财经案例教学,到与北京外汇交易协会合作的廉洁教育,学生被反复训练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人文温度。

吴卫星谈及,首经贸如今的转型路径愈发清晰:以第五次党代会“两步走”战略为纲,从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的学科矩阵,到“琢玉工程”培养的“三型一化”人才,AI不再是外挂工具,而是深度嵌入办学环节的造血细胞。

以下是采访实录:

人工智能对传统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本质上是一次“重塑式变革”

澎湃新闻:在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的经济、管理等学科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吴卫星:人工智能对传统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本质上是一次“重塑式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机遇来看,其一,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边界,为学科融合开辟了新空间。比如经济学不再局限于理论推演,而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建模、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复杂经济现象,首经贸经济学院开设的数字经济概论、人工智能经济学等特色课程就聚焦于此;管理学也在不断探索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会计学院将数智技术融入教学目标,让财务分析、风险管控更精准高效。

其二,它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传统“知识灌输”转向“能力锻造”,学生通过AIGC智慧平台实操、金融科技实验室模拟,能直接将AI工具应用于量化交易、供应链风控等真实场景,这正是数智时代对财经人才的核心要求。

其三,它强化了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的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整合多学科资源,用AI分析北京数字经济“六个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多项成果被政府采纳,这正是学科价值的延伸。

挑战方面则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教师转型压力,部分教师面临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困难;二是课程资源建设难度,数字化课程需要紧跟行业前沿,投入大、更新快,单靠校内力量难以持续;三是学科壁垒的突破阻力,传统经济、管理学科与计算机、数据科学的融合需要打破院系边界,这对高校治理体系是不小的考验。

澎湃新闻:首经贸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吴卫星: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给传统经济、管理学科带来的挑战,我们从三个维度系统发力,确保转型落地见效。

在教师转型方面,我们构建了“平台支撑+精准培训”的赋能体系。依托运营近20年的教师促进中心(OTA),让教师参与培训主题设计,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激励”激发积极性——邀请优秀教师分享AI教学经验,设立数智化转型教改项目。同时,设计“理论授课+实践教学+交流互学”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不仅邀请专家讲前沿技术,还组织教师走访怀柔科学城、中关村论坛会址,在实地学习中深化理解,目前已覆盖400余名教师,显著提升其数字素养。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采取“资金保障+跨学科协同+校企合作”的策略。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组建由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联合华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头部企业引入真实案例,确保课程紧跟行业前沿。例如,金融科技专业的课程内容就融入了华为Atlas服务器模拟测试、京西智谷项目案例,让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

在打破学科壁垒方面,我们以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为支点,撬动资源整合。成立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整合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构建“学科矩阵”,通过联合攻关课题、跨学科课程开发(如《机器学习与经济预测》)促进融合。同时,开设“数字经济”微专业、“金融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打破思维定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科融合。

澎湃新闻:在AI技术深刻重塑经济金融领域的当下,作为以应用经济学为优势学科的高校,首都经贸大学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办学定位?

吴卫星:结合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在AI时代,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以数智化赋能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打造服务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拔尖人才培养高地。

具体来说,一是要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将应用经济学优势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比如我们成立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整合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构建“学科矩阵”,聚焦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方向,让研究既能解决“数字货币监管”“跨境数据流动”等现实问题,又能反哺教学。二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财经人才”转向“数智化复合型人才”,通过“1+X+Y”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1门核心课+X门素养课+Y门专业融合课),让学生既懂经济规律,又能运用AI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依托“首都金融智算开源共享平台”“金融科技实验室”等,为企业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比如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联合培养博士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的闭环。

不追求AI学科的“大而全”,而是聚焦“AI赋能财经”的精准突破

澎湃新闻:相较于综合性大学,首经贸在发展AI相关学科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吴卫星:首经贸的优势在于“财经底色+场景深耕”,我们不追求AI学科的“大而全”,而是聚焦“AI赋能财经”的精准突破,这是综合性大学难以替代的。

首经贸拥有深厚的财经场景积累。我们的AI相关学科建设始终围绕财经领域展开,比如打造以“驼灵”大模型作为财经特色教育专用大模型,集成了1.6亿市场主体数据、11个金融数据库,能模拟量化交易、区块链金融等真实场景,这是综合性大学通用AI模型难以覆盖的。

有“专业+AI”的融合基因。我们的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专业,不是简单叠加AI课程,而是将AI技术嵌入专业内核,比如金融科技专业以“金融为骨,科技为翼”,课程涵盖区块链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机器学习量化策略等,实现“技术服务于专业”。

第三,有紧密的行业协同网络。依托“首都高校”和“财经高校”双重身份,我们与华为、北京银行等企业共建实验室,与门头沟区政府合作“MTGFinTech”项目,让AI学科建设始终对接行业真实需求,避免“闭门造车”。

第四,有交叉学科的实践基础。我们通过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整合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优势学科,形成“学科矩阵”,这种“财经+AI”的交叉深度,都是我们优势所在。

澎湃新闻:学校如何避免在智能化转型中陷入“大而全”的陷阱,保持财经特色?

吴卫星:避免“大而全”的核心是“聚焦主业、精准发力”,我们始终以“财经内核”为根本,让AI技术成为“赋能工具”而非“替代目标”。

在学科布局方面,我们新增的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专业,均以服务财经领域为导向,而非通用AI研发;数智化微专业如“ESG投资与管理”“数字金融”,都是财经领域的细分方向,不盲目扩张至非财经相关的AI领域。在课程体系上,我们设计的“1+X+Y”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中,“Y门专业融合课”全部聚焦财经场景,比如《AI4Value:人工智能财经场景应用》融入供应链智能风控、量化投资策略等30个财经案例,确保AI学习不脱离专业本质。

在技术应用层面,“驼灵”大模型的核心功能是“智慧财经”,比如其内置的“财经AI助手”专门解答金融政策、校内财经课程等问题,虚拟仿真平台模拟的是股市交易、跨境支付等财经场景,而非泛化的技术展示。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我们“锁定财经行业”,合作的企业多为金融机构(如北京银行)、数字经济企业(如华为),共建的实习基地聚焦金融科技、数字贸易等领域,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始终围绕财经主业提升AI应用能力。

澎湃新闻: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学校在整体发展战略上,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制定了哪些具体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步骤?

吴卫星: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长远发展的结合,深度融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和“六大工程”任务中,形成了“以数智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从整体战略来看,我们紧扣党代会“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总目标,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推动学科升级、人才培养转型、科研创新突破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以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为引擎,推动AI与学校优势学科深度融合,力争使该平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解决国家和首都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难题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将数智化转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琢玉工程”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AI时代的“三型一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方面,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学科建设层面,实施“突破工程”,优化学科布局,促进交叉融合。我们将AI技术融入学科建设全流程,支持新兴学科增长点,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围绕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开展前瞻性研究;同时,推动传统优势学科借助AI技术焕发新活力。二是人才培养层面,推进“琢玉工程”,深化数智化转型。在本科教育中,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推动全部专业完成数智化转型升级,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加强数智化课程建设,提升研究生利用AI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支撑保障层面,通过“善治工程”强化智慧校园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教室等基础设施升级,优化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为AI技术应用提供硬件支撑;同时,依托“领雁工程”加强师资队伍数智化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通过教师促进中心(OTA)提升教师运用AI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形成适应数智时代的师资梯队。

今年,我们已实现了全部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并“构建了具有财经特色的教育专用大模型”。未来,我们将分阶段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两步走”战略和“六大工程”部署,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力争使AI技术深度融入办学各环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智化财经教育模式。

澎湃新闻:您提出要构建AI+教育新生态,筑就经贸人才培养新高地,请问具体将从哪些方面来推动AI与教育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经贸人才的培养?

吴卫星:构建AI+教育新生态,我们聚焦“教、学、练、用”四个环节,形成全链条赋能。

在“教”的层面,一是创新教学场景,打造“掌控融合MAX巨幕教学舱”等智能空间,通过AIGC工具动态分析学情,实现个性化教学反馈;二是强化师资赋能,制定教师数字化培训计划,联合华为开发“金融+科技”课程,使教师具备金融科技研发与教学经验。

在“学”的层面,构建分层课程体系,以《人工智能导论》为核心,辐射X门素养课和Y门专业融合课,2024级新生已实现AI通识课全覆盖;打造“驼灵”学习助手,提供课程答疑、案例解析、编程指导等服务,学生可随时调用金融数据库和虚拟仿真资源。

在“练”的层面,以赛促练,举办“AI+X”大赛,要求学生用AI解决财经问题,2024年大赛吸引2600名新生参与,14项作品进入孵化;开展场景化实训,我们所有学院都建立了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操提前掌握实践技能。

在“用”的层面,推行“双导师制”,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建立实习基地,与100余家数智企业合作,学生可参与各类项目落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数智时代的竞争,更是持续学习能力、跨界整合智慧与价值坚守的较量

澎湃新闻:您认为AI时代经济金融人才最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吴卫星:AI时代的经济金融人才需要“硬实力”与“软实力”双轮驱动,二者缺一不可。

硬实力体现在“财经+科技”的复合知识体系:一是基础能力,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核心理论,这是理解经济规律的根基;二是技术工具应用能力,熟练运用Python、R等语言,能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数据解析能力,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利用“首都金融智算平台”实现三维数据可视化分析。

软实力则聚焦“不可替代性”:一是创新思维与跨界能力,能打破学科壁垒;二是职业伦理与责任意识,面对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问题,能坚守伦理道德,以金融学为例,我们开设《金融伦理》选修课、联合北京外汇交易协会开展廉洁教育,正是为了强化这一点;三是前瞻性与适应力,能预判技术变革,我校开设的“AGI与金融”“量子金融”等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四是全球视野,了解跨境数字清算、国际金融监管规则,能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澎湃新闻:您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有何建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

吴卫星:面对不确定性,年轻人要做到“认知升级、能力锻造、心态重塑”。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趋势,但也不能盲从。经济领域的指标从来不是平滑的,要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变”是常态,主动学习前沿知识(如AI、区块链),但不能忽视经济、管理的底层逻辑,夯实基本功,打好应对变化的知识基础。

要在实践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学科竞赛,比如通过学校的实习实训,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参与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在团队中学会跨界协作。与职场接轨,感受真实的应用实践,而非单纯的知识储备。

要筑牢职业伦理与心理韧性。AI可能替代部分流程性工作,但坚守诚信、敬畏风险的职业伦理是AI无法替代的,要守住行业底线;同时,通过参与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直面挫折。

最后,希望年轻人能始终保持坚韧与务实,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成长路径。数智时代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持续学习能力、跨界整合智慧与价值坚守的较量。青年学子们既要敢闯敢试,勇立行业变革潮头,也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打磨真本领,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成为既懂技术又通人文、既具国际视野又扎根中国大地的栋梁之才。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实习生 吴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