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舍”好料 “得”贵阳味!师赐福肠旺面锁住舌尖乡愁

时间:2025-07-25 10:22:00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7月23日清晨,年过六旬的师赐福肠旺面的店主黄伟便抵达嘉润路的店铺,投入忙碌工作,指导员工清洗猪大肠、加工血旺等。

肠旺面,是镌刻在贵阳人味蕾记忆深处的经典美食。相传清光绪年间,这道佳肴诞生于贵阳北门桥。当时,槽头肉、猪大肠等食材尚不受青睐,百姓却经巧思妙烹,槽头肉化作香脆哨子,猪大肠与面条完美融合,奇妙搭配逐渐征服众人味蕾,成为贵阳家喻户晓的美味。

闲暇之余,黄伟遇到熟客会上前热情寒暄:“今天又来吃肠旺面啊?还是加辣子鸡吗”而新顾客常常对“师赐福”这个店名感到好奇,黄伟总会耐心解释:八九十年代,他和爱人下岗,为谋生计,师从一名黔菜大师学习制作肠旺面。这门手艺向来秘不外传,师傅被他的天赋、诚意与决心打动,才破例传授。

1996年,学有所成的黄伟在贵阳南明区解放路开店,“师赐福”之名,饱含着对恩师的敬重与感恩。开店不久,师赐福肠旺面便凭借独特风味吸引大批食客,排队盛况延续至今,转眼已三十年,曾被评为“贵阳餐饮老字号”。

“舍得”,是黄伟经营的核心秘诀。

“舍得用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味道。”黄伟强调。制作肠旺面,炒辣子鸡至关重要,而炒鸡出的鸡汤,放一小勺在碗里,才是让面条飘香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选用优质的鸡。

每隔几天,黄伟就驱车前往贵阳周边农村,收购农家散养的活鸡与种植的辣椒。“贵阳人嘴很挑,食材稍有变化,一吃便知。”

每天,新鲜宰杀的本地农家鸡,搭配毕节辣椒、遵义辣椒和小米辣三种辣椒炒制;猪大肚、鸡骨架、龙骨精心熬制汤底;优质肉制作脆哨,肥肠坚持人工手洗;面条更是别出心裁,鸡蛋面中加入鸭蛋,让口感更鲜美。上乘的食材、传统的工艺,完美复刻出老贵阳的独特风味,面条绵软弹牙,红油鲜亮,辣而不燥、层次丰富,深受顾客喜爱。

老顾客徐道玄经常全省各地奔波,但只要在贵阳,必来师赐福吃上一碗:“老板用的食材好,手艺精湛,我吃了好多年,吃都吃得出来好不好。”

“光有食材不行,也要舍得花时间研究,才能留住好味道。”黄伟表示。

一碗汤,一撮面,一瓢红油,几片旺子,几块肥肠,几颗脆哨……看似不起眼的肠旺面,实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东西。

肠旺面在做工上很有讲究,一碗好吃的肠旺面必做到21个关键字:原料里的葱、椒、油、面、旺、肠,制作时的洗、切、压、揉、融、分、绞、熬、炒、沥、炸、备、煮、浇、吃,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你看这个辣子鸡,以前我炒一只鸡大概要40分钟。现在,在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后,改变了一些顺序,我25分钟就可炒好,但味道更好。”黄伟表示,何时放盐、何时放辣椒……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琢磨,只为让顾客品尝到更可口的肠旺面,“你别不信哦,同样的食材和调料,每个人炒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只有形成条件反应,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放多少,才会保留住同样的味道。”

在三十年的经营中,他都坚守师傅传授的手艺,现在,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具有贵阳老味道的鸡肠旺粉面等。现在,门店一天要卖几百碗。

贵阳本地人刘方吃过肠旺面后,就对这里的辣子鸡念念不忘,还专门吃上了辣子鸡,平时总是通过微信常让黄伟多炒几只,存放在冰箱里,还会送给外省朋友和出国的女儿,“鸡的品质好,师傅功夫也了得,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老贵阳味道。”

谈到未来的发展,黄伟有了进一步的想法:“我正在研究创新,如何用现代的手段将贵阳老味道留住,并将这个手艺发扬光大。”

记者 庭静/文 周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