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海域面积、全国首位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三的海岛数量的广东,不仅拥有繁荣的陆域经济,其海洋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蓝色海洋“催生了”绿色能源。从珠江口到湛江湾,海上风机宛如白色巨人迎风转动,彰显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实力与底气。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示,2024年,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助力广东新能源产业顺利迈入“万亿级”行列。
“再造海上新广东”绿色能源篇章这一卷,正在徐徐展开。

阳江海上风电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技术驱动,创新突破工程与成本边界
在阳江以南,广东华电福新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建设的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场,创下国内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离岸最远、水深最深、总装机规模最大”三项纪录,填补了近海深水区“零碳”能源开发的空白。
在汕头,国内首个风电临海试验基地第3号、4号风机试验机位顺利建成,单机测试容量最大达24兆瓦,居世界第一,对于支撑大兆瓦风电机组并网测试与型式认证,保障海上风电机组入网质量及电网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深耕蓝色国土,广东正以开拓者的姿态,向海图强。这片蕴藏着无限潜能的蔚蓝疆域,成为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沿阵地。核心驱动力,正是澎湃不息的技术创新浪潮。
叶片划破长空,将呼啸的海风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力。这壮观的“海上风电走廊”,正是广东依托大容量风机研发、超远距离柔性直流输电、智能运维平台等尖端技术结出的硕果。从浅海向深远海进军的征程中,漂浮式风电、海洋能综合利用等前沿探索正不断突破工程与成本的边界,拓展着能源开发的疆域。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硬件”的革新,更贯穿于全链条的“软实力”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入风场规划、建设与运营,构建起“智慧风场”,实现精准预测、高效运维与安全保障。同时,新型储能技术的攻关与应用,如同为海上绿电装上了“稳定器”,有效平抑波动,提升电网消纳能力,让每一度海风之电都更可靠、更高效。

汕头发展海上风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联动,打造“新能源+”立体生态圈
在珠海桂山,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实现稳定产氢,我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成功下水,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超450万千瓦时。
在阳江,广东电网聚焦未来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接入等难题,开展全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阳江市海上风电和储能示范区,实现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并网,构建了大规模海上风电高效开发和集中送出的“广东方案”,助力阳江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在汕尾海域,全球规模最大的抗台风型风渔融合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正高效运转。该平台集成风力发电、光伏系统、储能装置及新能源制氢实验设备,实现能源100%绿色自给,开创“海上风电+渔业养殖”立体用海新模式,为海上风电产业拓展出突破性发展路径。

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
一个又一个坚实的产业联动案例描绘出广东海洋强省画卷。广东正以全产业链联动重塑绿色能源发展格局:上游依托高端装备制造集群,打造风电整机、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千亿级生产基地;中游通过“风光核储氢”多能互补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能源走廊;下游联动数字经济、绿色交通、现代农业等产业,构建“新能源+”应用生态圈。
政策加持,勾勒海洋绿能高质量发展蓝图
如果说实践案例是广东海洋绿色能源的实力,那么顶层设计,就是广东海洋绿色能源的坚实决心。
早在2018年,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就率先印发全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前瞻性为广东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筑牢根基。
2021年,广东印发《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全产业链体系。2022年,广东出台海上风电项目补贴实施方案,助力海上风电由电价补贴向平价上网平稳过渡。
2023年,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广东省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今年,《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引导和支持汕头、汕尾、中山、阳江、揭阳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规模化错位发展,进一步细化了广东海上风电的发展蓝图。7月1日起,广东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更是让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道路愈发清晰。
文 | 记者 杭莹 程行欢 董鹏程图 | 羊城晚报·羊城派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