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央地红利不断!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提升,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时间:2025-07-07 11:01:00

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今年以来,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税收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比全国企业高0.9个百分点,占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的71.3%;民营经济涉税经营主体户数同比增长7.6%,占全国涉税经营主体比重达97.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一系列数据表明,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提升,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图为江苏省如皋市一家汽车配件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订单。(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制度红利释放

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抓好“科创板八条”“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六条”“并购六条”等政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等一系列措施。

近几个月来,与民营企业相关的增量政策密集出台,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一轮制度红利释放期。

比如,央行等六部门日前印发的《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要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防控相关业务风险,旨在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在持续激发中国民间投资活力方面,中央拿出“真金白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过去,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但民营经济仍然缺乏更加明确和稳固的法治保障。5月20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填补了制度空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此前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真正的法治“定心丸”。

“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立法形式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法治保障。”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表示,依法依规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不仅有助于增强民营企业的安全感,而且能够激发创新活力和投资热情。同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体制机制还有助于打破行业壁垒,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地方积极跟进

跟随党中央的步伐,今年以来,多地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

比如,2月5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宣布,民营经济发展局已正式成立,旨在进一步做好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服务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4月29日,北京市委财经委审议通过并印发《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出台了59条措施,旨在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也将研究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浙江省也提出至2025年年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2万家次以上,推动1000家“大企”结对5万户个体工商户,市场监管涉企现场检查总量降低20%。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地政府部门密集与民营企业展开会谈。在吉林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接会上,部分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意向签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金额约15亿元;在2025年济南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2025济南民营企业投资机会清单》发布,新政增加了成熟度较高、适合民营企业参与的产业类项目,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机会的领域和范围;上海杨浦区专门设立区公平竞争审查举报热线,承诺将及时废除不合时宜、束缚民营经济手脚的条款。

科技创新加码

民营经济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报告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自民营经济。

今年以来,央地频频“联动”,支持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更上一层楼。

2月28日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完善治理结构,重视信用管理,加强风险管控,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法治保障激发民企创新活力,民营经济促进法专设“科技创新”一章,明确国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发挥作用。

今年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其中提及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发展科技保险等。

在地方层面,如山东从科技创新、智能化转型、引才聚才等维度精准发力,对企业研发投入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完成创新药临床试验的企业,每年最高支持可达1亿元。

6月25日,广东省发布首批“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制造业、农业等11个重点领域。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此前表示,广东将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非标场景和复杂工艺场景,提高企业生产服务效能和人民生活品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的信心不断提升,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自主创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比如,阿里巴巴投入“云+AI”全栈技术创新,自研AI芯片、高性能网络、服务器;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自研国内首款工业级四足机器人产品,已率先在电力、消防、安防、建筑等多个行业落地应用……展望未来,民营企业将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