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聚焦“数智赋能,实践创新”的英语教学盛宴在广东阳江拉开帷幕。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罗永华名教师工作室牵头,联合6个省级名教师工作室共同举办的“联动送教活动”,不仅为当地300余名英语教师带来了前沿教学理念,更通过AI工具的深度应用和数字化转型实践,让英语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AI走进课堂:从“辅助工具”到“智能学伴”
“以前批改50份学生英语作文要花十来个小时,现在用AI工具十来秒就能完成一份作文的初评改,AI工具还能自动标出语法错误和逻辑漏洞。这让我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在活动现场,广东省陈晓君名教师工作室的展示让阳江教师们眼前一亮。
原来,陈晓君工作室团队探索出AI赋能教学的新路径:通过智能工具分析学生的英语作文,快速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还能根据学生的薄弱点自动推送拓展阅读及写作资源。“AI就像一个‘智能助教’,帮我们把重复劳动减负,让课堂更聚焦于‘教思路、练能力’。”陈晓君解释道。
不止于评价环节,AI还在听说教学中“大显身手”。广东省葛红霞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葛红霞带来了“AI重构听说课堂”的实践: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时纠正学生发音;通过虚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沉浸式”练口语,甚至能根据学生水平自动调整对话难度;构建“故事复述评分和指导”智能体,为学生听说精准训练提供个性化建议。“以前农村学生怕开口,现在有AI当‘陪练’,他们敢说了、说得准了,课堂氛围完全不一样了!”参与培训的阳江教师崔祥丽感慨道。

数字化转型:让教学更精准、资源更“聪明”
如果说AI是课堂的“智能助手”,那么数字化资源库和评估平台则为教学装上了“导航系统”。
广东省麦剑平名教师工作室的宋冰玉老师分享江门一中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学校搭建了涵盖初高中各学段的AI资源库,包含“易混词汇对比表”“语法微课视频”“高考真题智能分类”等模块,教师可一键调取适配不同生源的教学素材;智能评估平台则能跟踪学生错题,自动生成“个人知识图谱”,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点。“我们班学生基础差异大,以前备课要准备3套教案,现在用资源库的‘分层素材’,轻松实现‘因材施教’。”阳江高级中学的老师试用后发现,数字化工具让“关注每个学生”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数字化工具的作用更显突出。赖曼珍名教师工作室的陈春香老师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调查”项目,让学生用在线表单收集数据、用可视化工具分析结果,在实践中练英语、学思维。“学生不再是死记单词,而是用英语解决真实问题,这才是语言学习的真谛。”赖曼珍说。

专家指路:数智时代,教师要会“借技术之力”
“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让教师成为‘技术赋能的引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陈燕博士在主旨报告中强调,数智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懂教学(PCK),更要懂技术(TPACK),“就像医生用CT辅助诊断,教师要用AI辅助教学,但核心还是人的引导。”
陈燕博士例举各名教师工作室的创新实践,如罗永华工作室成员聂婷、李小娟利用AI优化“问题链设计”,让深度阅读课更贴近学生思维节奏和学习需求,更符合深度课堂教学要求;陈晓君工作室学员何思慧老师用“3221”数字化模式,让读后续写教学实现“输入-内化-输出”的无缝衔接。“技术是工具,最终要服务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陈博士如是强调。
活动最后,在阳春二中的送教课堂上,冯晓颖工作室的曾瑾老师用“时间轴数字化工具”梳理屠呦呦生平,学生通过平板标注关键信息、小组共享观点,原本枯燥的阅读课变成了“探究式学习盛宴”。“这就是数字化的魔力——让课堂从‘教师讲’变成‘学生动’,从‘记知识’变成‘练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吕琳琼教授点评道。

辐射效应:数智之光照亮区域教育均衡路
三天的活动虽已落幕,但数智赋能实践创新的种子已在阳江落地。据了解,阳江市教师发展中心将联合各名师工作室,逐步推广AI教学工具和数字化资源库,阳春二中还与冯晓颖工作室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计划年内培养50名“数字化教学骨干”。
“以前觉得技术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能真真切切解决‘生源差异大’‘评价难精准’的问题。”阳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林瑶林院长表示,“接下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 AI 工具和数字化资源走进每一间教室,真正实现 “技术赋能教学、数据驱动改进”。
阳江市英语教研员罗厚健全程参与了活动的组织与研讨,他深有感触地说:“阳江教师对技术赋能的需求特别迫切,这次活动中展示的 AI 批改、智能资源库等实践,就像一场‘及时雨’。我们已经梳理出适合本地的‘数字化教学清单’,从‘易上手的 AI 工具’到‘分层资源调用指南’,下一步将通过区县联动培训,让每个乡镇学校的老师都能‘学得会、用得上’。”
广东省岳趁引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岳趁引也带来了后续帮扶的具体计划:“我们工作室将联合阳江本地学校,开展‘AI + 阅读’专项行动。”她特别提到,将借鉴活动中的“问题链设计”经验,让AI不仅能批改作业,更能辅助教师设计贴合学情的深度阅读任务,“最终目的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力提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智能时代享受到优质的英语教育。”

这场活动让当地教师看到了“技术赋能教学”的清晰路径。从AI陪练到智能资源库,从数字化评价到沉浸式课堂,数智赋能实践创新正让英语教学跳出“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的旧模式,迈向“精准、高效、生动”的新未来。正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罗永华博士所说:“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翅膀,它正带着我们的课堂飞向更高处,让学生走向学习更深处。”
文、图 | 记者 何宁 通讯员 粤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