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万亿之后,厦门国际银行的进与守|数读商业银行

时间:2025-07-04 10:30:00




目前,在中国先后成立的家中外合资银行里,仅有厦门国际银行一家存续至今,并发展为总资产过万亿、拥有超过150家分支机构的国内主要城商行


文|《财经》研究员 程维妙

编辑|张颖馨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急需通过金融创新引入境外资金和技术,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伴随高层推动1985年,在厦门一栋不算起眼的四层小楼里,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呱呱坠地。

此后的数十年间,上海巴黎国际银行、华商银行等中外合资银行陆续成立。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外合资银行一方面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为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提供范例;另一方面,伴随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业务模式引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得以迈进。

但囿于多重因素,中外合资银行发展优势逐步弱化,改革势在必行。2013年,厦门国际银行改制为中资城商行,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目前,在中国先后成立的家中外合资银行里,仅有厦门国际银行一家存续至今(即保留了主体和名称等),并发展为总资产过万亿、在港澳及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拥有超过150家分支机构的国内主要城商行。

同时,依托在华侨金融等领域的持续深耕,厦门国际银行稳步发展的同时,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规模达1.14万亿元;当年营业收入155.79亿元,同比增长24.5%;归母净利润15.92亿元,同比增长81.1%。其中,非利息收入同比大增88.3%90.35亿元。

不过,与同业相似,近年来面对国内低利率、低息差、低利润三低的经营环境,厦门国际银行亦在息差等方面承压。身处新变局,在稳住资产规模、深化华侨金融特色以及创新谋变的之间,40岁的厦门国际银行会如何穿越周期,下一步又将路向何方?

华侨金融客户数近10万,连续四年站稳万亿规模


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厦门国际银行填补了当时中国单一的国有金融体系的空白。成立之初,其便选择将华侨注入基因,这与它所在的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厦门国际银行成立当年(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刚扩大至全岛,资金短缺是最棘手的问题。

福建的优势在侨资。有了同侨资合营的银行,就提供了引进侨资的渠道,有利于把海外的华侨资金引进来。厦门国际银行负责人回忆称。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亦春曾撰文谈到,以厦门国际银行为代表的中外资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中创下了多项第一,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多有创新。

不过在2003-2013年十年间,由于面临内外部制约,中外合资银行错过了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和重大基建项目大发展的市场红利和政策红利,优势逐步弱化,中资银行则轻装上阵,赶上了加入世贸后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实现了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张亦春撰文中表示。

2013年,厦门国际银行改制为中资城商行,继续摸索前行,在后黄金十年寻求规模的赶超。改制后的厦门国际银行积极学习和借鉴了部分先进同业的发展经验,实现快速发展,2013-2020年的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26%,高于银行业11.28%的平均水平。张亦春称。

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创新提出发展华侨金融战略,并率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此后,该行持续发展华侨金融特色业务,通过建立行业标准、设立专营部门和特色支行、创新特色产品等举措,不断提高华侨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业务规模超过2100亿元,华侨金融客户总数突破9.7万户,分别较年初增长26%、20%。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平台累计业务发生额超1300亿元;境内客户外汇账户数、非居民新开户数分别同比增长59%、53%,跨境理财通客户数则大增347%。

另据该行向《财经》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厦门国际银行境内客户外汇账户数较去年底增长12.7%;跨境理财通方面,2025年一季度累计汇划金额达3319万元,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与此同时,厦门国际银行于2022年首次提出开展产业专业化工作的战略构想,2024产业专业化贷款投放已占全部新客户投放的五成以上。据悉,该行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赛道。

此外,该行近年来全方位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近三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持续超过5%2024年末金融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6%

得益于华侨金融业务的持续深化、产业金融业务的扩面深耕,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等,厦门国际银行资产规模在2021年突破万亿元,并在此后保持稳定增长。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规模为1.14万亿元;当年营业收入155.79亿元,同比增长24.5%;归母净利润15.92亿元,同比增长81.1%

降低息差依赖,存量风险资产逐步化解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但与同业情况相似,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厦门国际银行也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

以银行营业收入传统压舱石净利息收入指标为例,据《财经》梳理,厦门国际银行2024年净利息收入65.44亿元,连续四年下滑。

这其实和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一致。与净利息收入相关的指标是净息差水平,据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4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上市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平均净息差为1.52%,较上年下降17个基点,已连续五年下降。一家头部股份行行长近日更是在股东大会上坦言,净息差回到2%以上的困难较大。

净息差收窄往往会制约银行业务扩张,以及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厦门国际银行向《财经》回复的数据显示,该行2024年净息差同比收窄,不过今年一季度同比上升了20个基点。

对此,该行表示,下阶段将继续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大低成本存款的拓展力度,同时合理调整贷款投放结构,增加高收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大力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进行客户画像,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缓解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压力。

同时,为降低息差依赖,厦门国际银行还积极推动收入多元化。2024年我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至接近58%,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增长近三成,零售中间业务收入同比进一步提升。《财经》注意到,正是由于2024年非利息收入同比大增88.3%90.35亿元,厦门国际银行营业收入得以实现正增长。

除了净息差,另一个与盈利息息相关的指标是资产质量,对坏账的计提会吞噬当期净利润。财报显示,2023年、2024年,厦门国际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72.81亿元、83.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13.2%

厦门国际银行对此回应称,近年来,该行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化解存量风险资产,并持续出清因2021年以前高速增长伴生的存量授信风险,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上升。随着存量风险资产的逐步化解,未来利润基础得到夯实,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不良率同样是资产质量的晴雨表。财报显示,2024年末,厦门国际银行不良率为2.12%。据了解,这与披露口径有关,该行财报中部分指标是并表口径,包含了厦门国际银行及其附属机构澳门国际银行、香港集友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向《财经》表示,2024年末其(不含境外附属机构)不良余额和比例均较年初实现双降,不良贷款率1.64%,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1.76%。港澳附属机构不良贷款率虽然相比境内较高,但也符合港澳地区银行同业情况,并优于同业水平。

另一方面,我行从严把控新增贷款质量,2022年以来新户不良贷款率0.38%,通过控新化存,实现资产质量结构持续优化。厦门国际银行称。

从近年银行高管及行业人士的密集表态看,低利率环境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同时,银行资产质量还面临房地产市场调整、经营性贷款风险等压力点。

站在40周年的节点,厦门国际银行如何穿越这一周期,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力点是什么?该行对《财经》表示,将保持战略定力和灵活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国际化特色和境内外协同,树立华侨金融品牌,塑造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

图片

责编 | 秦李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