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连续六年被省里表扬!惠州这块田,厉害了!

时间:2025-09-01 08:59:00

  8月27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9年以来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9.41万亩,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粮食产能提高10%~20%,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六年获省通报表扬。

  整合碎片化耕地打造“大田”

  夏收时节,大片金黄的水稻在龙门县龙江镇广尾村的一块田野上翻滚,现场举行了2025年龙门供销高标准生态示范田收割观摩会。据测量,观摩会收割稻田50余亩,产出湿谷17.43吨。该片示范田去年8月建设,面积600亩,是整合碎片化耕地打造出来的“大田”。

  “小田变大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类似的转变在各地持续推进:2022年惠城区汝湖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涉土地平整面积209亩,涉及农户126户;2023年惠阳区平潭镇等4个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涉土地平整330亩,涉及7个村民小组农户……

  据悉,项目区原地块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灌溉不便,大部分撂荒等问题较突出,经过农田区域性平整、田间道路改造、灌溉及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将原有数量多的“小田块”整合成数量较少的“大田块”,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责任,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因地制宜实施了田块整治、地力提升工程,形成了集中连片、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有力地吸引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投身现代农业,加快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

  聚焦“建管并重”建言献策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面广、点散、线长,项目存在不同程度‘重建轻管’现象,一些项目出现老化损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强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管理和建后管护等,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部门协同不足,部分项目选址不科学;资金投入不足,一些项目建设标准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建后管护不到位,后续管控不力,耕地利用不尽如人意……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指出当前建设中的不足,并建议要尊重客观实际,按照高标准农田的标准,因地制宜调整投资强度,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尤其要加大对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关乎耕地质量核心要素的投入力度,确保“建成一亩、管用一亩、达标一亩”。

  “全面摸清底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管理,部门协同统筹推进。”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严把选址、立项、招标投标、建材、施工等各环节关口,实行质量责任追溯。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将高标准农田管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重要内容,对高标准农田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强化耕地保护执法,依法严厉查处高标准农田撂荒、“非农化”、“非粮化”等行为,坚决遏制耕地流失和用途异化,确保全市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作为农业从业者,市人大代表李慧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有着切身感受。“通过田块平整、灌溉设施配套,原本零散的‘巴掌田’变成了连片的‘丰产田’,周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李慧文建议健全管护机制,探索“政府+村集体+企业”协同管护模式,共同维护灌溉、道路等设施,并培育专业稻田托管队伍,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解决农户“想种不会种、会种没时间种”的难题,让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杨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