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坑村的主村道像一条纽带串联起全村。周扬 摄
“以后下雨天不用再踩水坑,孩子上学、老人出门都更安全了!”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村民谢玉兰高兴地说。近日,在该村回乡联村工作队、外出贤达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竹坑村给主村道“穿上”了柏油新衣。
这条连接村口与罗公岭凉亭的主村道,全长2.2公里,像一条纽带串联起全村的烟火日常。但多年来,路面出现破损,坑洼处遇雨便积起水洼,不仅影响村民出行,也让村里的农产品运输多了几分颠簸。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在回乡联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支持这条承载着村民期盼的道路,进行“白+黑”升级改造,将原有水泥路面铺上柏油,让这条路既美观又耐用。
竹坑村常住人口2800多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私家车不断增加,村内的道路不宽,面临的交通压力快速加大。以往逢年过节,村里经常一堵就是两三个小时。
谢玉兰告诉笔者,在外出贤达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长近2公里的沿河新村道,于2022年建成通车后,就再也不会堵车了,现在主村道又铺上了柏油,不仅不堵还好走了。
“路通财通,我家种了30多棵桃驳果树,今年产量有3000多斤,沿河新村道方便了客户上门采购。现在主村道铺上柏油以后,预计开车上门购买的客户会更多,明年不但要把果树管理好保证好品质,还要种多一些,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出去。”谢玉兰笑着说。
据了解,该项目总面积约9800平方米,在铺设柏油之前,还对常年积水的地方进行改造,实现了雨污分流,在项目总投资中,扣除专项资金后仍有49万元的资金缺口。
“这条路关乎全村人的出行,再难也要啃下来。”竹坑村党支部书记张锐来说,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在回乡联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向全体村民、在外贤达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出捐款倡议,捐款1万元的贤达有5人,村民们你捐100,他捐200,短短时间内就补齐了49万元缺口,这速度让人出乎意料。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竹坑村通过回乡联村工作队、贤达和村民三方共同努力,依次完成了沿河路、竹坑大桥、富裕大桥、声七大桥和贵人桥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路桥的通达,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系着民生福祉,承载着百姓对便捷出行、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特别是在2024年,五华县委倡导成立“百千万工程”助力金以来,回乡联村工作队以此为契机,全力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来,达到了百千万群众干“百千万工程”的预期目的。
“靠的是群众的力量。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地的就出地,干群一条心,才有今天的成效。”张锐来坦言,对乡村道路的建设,感触最深就是群众的大力支持,修路又建桥,这是全村人民的大好事。
“这路修好了,不仅咱们住着舒服,在外的孩子回来也方便,贤达们回来投资也更有底气。”在主村道入口开了20多年猪肉档的张苑浩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也充分体现出道路提质升级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现在竹坑村里交通越来越好了,茶叶、桃驳果都往外卖,家家户户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