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晨光,带着初伏时节特有的清亮与热度,穿过云层,倾泻在邯郸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前宽阔的广场上。晨风微拂,空气中隐约漂浮着一丝属于草木的独特清香,这座融合了古赵邯郸特有元素的现代建筑正吐纳着古老药香。
“哇!我们是穿越到古代了吗?”
“我们现在应该被称为‘郎中’吧!”
……
艾草青的衫、飘飘然的裙,一群意气风发的“小小郎中”仿佛真的从千年前走来,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眸里盛满了好奇、兴奋与懵懂的期待。
广场上回荡着他们稚嫩而雀跃的交谈声,间或夹杂着对彼此新奇装扮的赞叹。
这一刻,时光仿佛在古往与今来间,温柔地折叠。孩子们脚下锃亮的现代地砖,仿佛正延伸向一条无形的、铺满青石板的小径,一条通往“岐黄”奥秘深处的小径。
晨光熹微,药香浮动,一场沉浸式的中医文化探秘之旅,伴着邯郸晚报“小小职业体验官”们稚嫩而有力的步伐开启,而那扇古老智慧的中医之门也被轻轻叩响……
童声琅琅,叩问千年仁心
“我从两千多年前而来,大家可知道我是谁呀?”邯郸市中医院医师杨沛化身神医扁鹊。
他宽袍大袖间流淌着古韵,一时间让人难以分辨,此时此刻,是古是今?
“你这装扮……难道是神医扁鹊?”清脆的小嗓音,将大家从迷惑中拉回。
“这位小朋友很厉害,一下猜对了我的身份,接下来我会带着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领略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孩子们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位“扁鹊老师”的身上。
在“扁鹊老师”的带领下,小小体验官们来到“坐堂医圣”张仲景雕像前。
“孩子们,先贤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经典,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向其行拜师礼。”“扁鹊老师”说。
“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孩子们整齐肃立,跟随“扁鹊老师”行中医拜师礼,动作虽稍显稚拙,却透出对先贤的由衷恭敬。

而后,广场上回荡起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大医精诚》里的内容字字珠玑,敲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诵读完毕,“扁鹊老师”给孩子们讲起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身体有病,需及时医治,但蔡桓公不仅不信,还认为扁鹊是想谋利,一直拒绝治疗,最终因病去世。”
这也是成语“讳疾忌医”的典故。看孩子们听得入神,“扁鹊老师”继续将“神农尝百草”和“悬壶济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一则则扣人心弦的典故,将古老的中医文化具象化,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敬畏生命的种子”。
铜臼叮咚,唤醒草木奇效
穿越的第一站,小小体验官变身“小神农”,步入药香弥漫的中药房。
在中药师们的精心准备下,药房俨然成了孩子们寻宝的乐园。面对琳琅满目的药材,他们学着“扁鹊老师”的样子,俯身辨识。
“这是陈皮、这是红花……”别说,一些常见的药材还真是难不倒这些“小神农”。

不过,像戥秤、药杵、铜臼这些工具,孩子们却是初次使用。
当秤杆在稚嫩的小手中晃动,药杵与铜臼敲击出清脆的声响,那些沉睡在《本草纲目》里的名字,瞬间在指尖有了温度。

看到药房里抓药用的传统器具,大家在感受到中华民族智慧的同时,也体会到药师们配药时所付出的辛苦。“传统的称量方式还是非常精准的,虽然目前已经有机器代替人工取药的先例,但我们还依然保持这种传统的方式。”邯郸市中医院中药师冯晓林告诉记者,目前药房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办公,可实现精准快捷地取药,药房电脑里的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定位药品所在,而后药师采用传统称量方式,抓取所需药材。
“用机器取药自然是可以节省人力,但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是需要人工抓取,而且人工抓取的精准度也要高于机器。”其实,中药房里的药师们经常需要加班,但为了患者的健康,冯晓林他们甘于奉献。
来到真伪药材展柜前,冯晓林继续为孩子们做讲解,大家睁大眼睛,学着辨别药材的真伪。药香弥漫中,千年草木智慧悄然浸润着每双好奇的眼睛。

冬病夏治,探秘穴位“机关”
“你是不是冬天的时候很容易感冒?”此时的“扁鹊老师”还真如神医扁鹊般望而知病。
“那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在冬天时容易生的病,可以利用夏季的有利时机来治疗,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神奇之处。”“扁鹊老师”的语气中带着神秘。
说着,国医堂中医护理门诊的护士阿姨便开始展示能够实现“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护士在“小模特”的身上精准地找到适合的穴位,边操作边讲解。
据了解,邯郸市中医院“第37届冬病夏治·三伏贴治节”也在入伏首日盛大开启,小小体验官们可以说是率先体验到了医院的“妙方”。
“此次活动,我们在传统三伏贴、艾灸等经典疗法基础上全面升级,以‘一人一方’的个性化方案为核心,不仅推出‘现配现调’的精准三伏贴,更首创邯郸地区‘鳖甲灸’等特色疗法,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各类问题量身打造调理计划。”邯郸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王维告诉记者。
几位常感冒的孩子勇敢上前,当温热的药贴敷上穴位,他们仔细感受着,仿佛初次感受到了身体里的隐秘机关。
随后,耳穴压豆体验环节点燃了更多孩子的热情。耳廓“星图”间,那微小的王不留行籽仿佛打开了秘密的大门,轻轻按压,古老经络学便以最温柔的方式,在孩子们耳畔低语着天人相应的奥秘。
“国医堂主要是非药物治疗科室,我们通过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等,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针对疼痛类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我们的效果显著,也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邯郸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宋欣介绍道。

锦囊藏夏,缝入草木光阴
最后,“扁鹊老师”拿出了他的绝活,带领孩子们真切感受了“望闻问切”四字真言。
孩子们模仿着搭脉姿势,努力捕捉指下细微的跳动;学习观察舌苔颜色,俨然成了真正的“小郎中”。
不仅如此,“扁鹊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做起养生“八窝操”,按揉肘窝、膝窝等穴位,小小的身体在律动中感受气血奔流。
而在旅程的尾声,邯郸市中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武鑫早已备好各类药材与锦囊,静候小小巧手的创造。
“今天我们要像古代小药童一样,用祖先的智慧制作驱蚊香囊。”望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武鑫介绍道。
“这是艾叶、薄荷、藿香、金银花……每一味中药都有它独特的功效。”介绍完中药材,武鑫便开始教孩子们称量。
“左手扶杆像抱树,右手提纽像摘果。小小铊绳慢慢滑,眼睛平视看星星。”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涵盖了使用戥秤的方法。
在医生们的帮助下,孩子们亲手制作了这个夏天独有的香囊。那些彩线缠绕的锦囊在腰间轻轻摇摆,仿佛缀满了整个夏天的草木诗篇。这凝聚着智慧与心意的独特礼物,不仅可以驱散蚊虫,更成为他们值得珍藏的印记。

依依惜别,文化得以传承
不知不觉中,这场奇妙的探秘中医之旅接近尾声,孩子们佩戴着自己制作的香囊,那药香如影随形,仿佛古老的智慧正以最温柔的方式融入他们的呼吸与记忆。
当“小郎中”们好奇地俯身辨识真伪药材,笨拙地模仿望闻问切时,传统中医文化不再遥不可及。

“欢迎你们经常来参观体验!”邯郸市中医院院长张瑜向孩子们道别,他告诉记者,医院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始终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作为全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医院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医、中药的独特魅力,医院也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
体验时光虽然短暂,但那飘散的药香、戥秤上的砝码、香囊上缠绕的彩线,早已在稚嫩的指间流转成永恒的文化密码——中医这门古老的生命艺术,就在这一嗅一触、一问一思之间,获得了向未来无限延伸的蓬勃生命力。
本报记者 武悦/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范文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