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我姓郑,郑州的郑
“郑州”二字,每天,以数亿次的频次,活跃在这片中原黄土地上——它印在1300多万人民的身份证上,出现在南来北往出游或归来的人们的火车票、飞机票上,镶嵌在人们的就业单位、居住单位的前端——可以说,它是全体市民的第二姓氏,是这个城市的公共徽志。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本独特的历史之书,那么郑州的书名,一定是“郑”。这个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字,便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轻轻转动,就能开启这座城市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沧桑过往——从古老的华夏文明曙光初现,到如今现代化都市的蓬勃崛起,“郑”字始终贯穿其中,承载着郑州的灵魂,见证着它的荣耀与梦想。

郑州地标性建筑二七纪念塔
如今,我们提及“郑州”二字,如此轻描淡写、那么自然而然、这般亲切地脱口而出,那么,你可知郑州二字的由来?你可知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历史长河中,它又是究竟如何被唤醒、被赋予、被铭记?
让我们一同追溯“郑州”之名背后,那些被时光浸透的源流、被岁月包浆的往事、被铭刻于基因里的故事——
城起
这是一片伟大的土地——
她依山——华夏山岳,嵩山为宗,嵩山以36亿年的时光率领三山五岳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中国万山之祖,他以雄浑壮丽、峻极于天的身姿赢得人们的崇仰,被奉为五岳中的中岳。
她傍水——天下大河,黄河为尊,出龙门、过三门峡,在嵩山脚下放慢咆哮奔腾的步履,优雅的恣意寻欢,堆积了辽阔的黄淮平原,创造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沃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她古老——人类在这里演变:织机洞遗址堆积丰厚的文化遗存,讲述着10万年前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老奶奶庙遗址多层叠压的生活面,展示着5万年前到3万年前人类开始形成家庭的生动细节;赵庄遗址石堆上摆放古棱齿象头骨等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功利性行为,表明3万年前居住在郑州的先民们已经完成了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蝶变。
她神奇——文明在这里肇始:1万年前至9000年前的李家沟文化,创造了磨制石器和陶器,孕育了文明的萌芽;9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创立了稻粟种植、专业制造、土木建筑、礼仪规制、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奠基了文明的基础;7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清静沟遗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西山遗址、青台遗址、古城寨遗址等,开创了天文观测、丝绸纺织、建筑营造、礼仪规制等,形成初步的古代文明。
她顽强——5800年前,这里建起了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的清静沟古城,开始了城市发展史,也开启了中国城池建造发展史。自此,郑州城池连缀,5300年的西山城、5000年的大河村城、4500年的水牛张城、4300年的古城寨城、4100年的王城岗城、3900年的新寨城、3600年的望京楼城、3400年的小双桥城、3100年的祭伯城、2700年的郑国都城、2300年的荥阳城、2200年的汉霸二王城、2000年的常庙城……这片土地上的城池,演绎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3600年前商王朝在今日郑州中心城区建起的第一座王城亳都,以二重环壕、三重城墙、25平方公里的面积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从那时起,属于这座城市的中心城区便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文化不断,成为中国现代城市群中年龄最长的城市。

确实,早在这片土地拥有“郑州”这个名字之前,就开始酝酿属于她的伟大和与众不同了。
确实,在开始讲“郑州”之名前,我们有必要回望这些风起于微萍之末的准备——一朵花开之前,是破土,是萌芽,是生长,有阵痛却也是希望萌生……
肇始
终于,这座城市快要以“郑”为名了。
就像一缸数千年前的古窖陈酿将破封开启,醇香四溢;一段数千年前的历史云烟将应声还原,扑面而来——
上古时代,据《尚书·禹贡》的划分,这片土地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豫州,又称中州,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素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阳城(今登封王城岗遗址),这里成为夏朝的开端。禹,这位治水英雄,所建立的夏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夏朝虽有迁都,但郑州地区始终处于夏朝的核心统治区域。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商朝。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这里成为开国之都——亳都。如今,在中心城区,仍保留着7000米长的商代城墙遗址,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后来,人们称这里为“商城”,便源于此。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将其弟叔鲜封于管,建立管国。管国都城依商代城墙而建,成为西周在东方的重要屏障。管城区,千年后依然以“管”为名,依然藏着这座城市最早的心跳。
以“郑”为名,源头则深植于西周那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西周宣分封,姬友被封于郑地,建立了郑国。不过,当时的郑国在现在陕西境内,也被史学称为“旧郑”。姬友,也就是郑桓公。后来,为了保存郑国的实力,避免遭受战乱的冲击,郑桓公决定带领郑国东迁。而郑国东迁的目的地,便是今日的“新郑”。

这也是“郑”与这片土地的首次结缘。
郑桓公后,郑武公、郑庄公先后登场,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将郑国推向了鼎盛时期。而郑国,也成了春秋初期的强国之一。《诗经·郑风》里的故事,便源于这里,那些热烈的淳朴的张扬的爱与呼唤,千年不绝。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迁都郑国都城。公元前231年韩国灭亡。两国共延续539年。在现在的新郑,依然矗立着郑韩故城遗址,这里,依然可以解读出2700多年前的历史沧桑。
又经过千年之后,1923年,新郑李家楼的一次无意的挖掘,锄头碰到了硬物——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突然就呈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时代精神之象征”的莲鹤方壶,以其莲瓣舒放,鹤鸣九皋,诉说着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历史,总是这样,不经意间埋下伏笔;若干年后,以惊人之姿横空出世;而后,再次续写新的历史。
嬗变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这片土地在不同阶段被授予过不同的称呼,翻看建制沿革的史书,就像加了倍速的视频乱花渐入,但是,这片土地始终生生不息、始终城址不移。
让我们采撷几个标志性名称以述一二:
当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代落下帷幕,秦国横扫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始皇嬴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这片土地被纳入了郡县的管辖范围。
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时光流转,历史的舞台上朝代更迭,岁月的车轮驶入了隋唐时期。也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这片土地的名称经历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郑州”这一名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确立下来。
隋朝初期,这片土地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荥州。隋文帝杨坚在开皇三年(583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以简化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在这次改革中,隋政府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此后,郑州一直是区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运河的开通,这里作为重要节点,交通更加便利,商业更加繁荣。

从此,“郑州”这个名字,终于,在大唐盛世来临之前,闪亮登上了属于她的历史舞台。
唐朝时期,郑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继续保持着繁荣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文化上,这里人才辈出。杜甫、白居易出生在这里,刘禹锡、李商隐安葬在这里,李白在这里写下《将进酒》,王维、高适在这里均留下诗篇……
北宋时期,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皇祐五年(公元1038年),被确定为辅郡。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北宋帝陵,就选在巩义。现在,宋陵麦收,已然成为一个景观,当夕阳西下,在石像生脚下,金黄的麦田闪着光,期待丰收的人们用最先进的机器收割着……一场古今对话的具象化,让每个看到的人都心生感慨。
金、元、明、清均在此地设州。明清时期的郑州城,也就是现今的郑州老城,城内为四门丁字形大街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清朝时期,郑州的名称和行政区划基本保持稳定。清朝政府在郑州设立了郑州直隶州,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直接管理。
回顾数千年郑州名称的变迁历程,“郑”字始终是郑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元素。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郑州的名称有所变化,但“郑”字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却从未改变。
它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郑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成为郑州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寄托。
发轫
说“郑州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实在是委屈了她,明明在火车出现之前,她就曾以经济农业文化科技等各种形象惊艳过世界;可是,近代郑州的发展,也的确离不开最初的那声火车轰鸣。
1913年,民国政府实行“废州改县”政策,郑州废州置县,改称郑县。

1904年,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郑州火车站建成,这座火车站的建成,如同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郑州。从此,郑州凭借着铁路交通的优势,成了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于是,3600年前的“商城”再次被唤醒。
1928年3月,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郑县改为郑州市,这是郑州“建市”的开端。
再后来的故事,人们就比较熟悉了——
1948年10月22日,郑县县城及城西的新城区解放,10月28日成立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属豫西行署。同时设郑州专区,辖郑县、荥阳、新郑、成皋、密县、巩县、登封7县。
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迁郑州市。1955年郑州专区改称开封专区,荥阳、新郑、成皋、密县、巩县、登封6县划归开封专区。
1983年实行市带县体制,中牟、新郑、密县、登封、巩县5县划归郑州市管辖。
2025年的今天,郑州市辖中牟新区,登封、新密、新郑、荥阳、巩义5市,中原、金水、管城、二七、惠济、上街6区。
2025年的今天,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正在加快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钻石之城、超充之城、量子之城,也是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以上城市……其实,细想,每一个城市成绩单的背后,不是一代代郑州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呢?哪一张靓丽的名片背后,不是时间给出的答案呢?
对于一个人来说,名字是一个代号,也是一个IP。
对于一座城来说,名字更像是个容器,盛满了时间的琼浆——
琼浆里,沉淀着商周的青铜纹饰、郑韩的弦歌遗韵,以及那“中国”初名镌刻时的庄重心跳;盛满了青铜的冷峻、瓦当的古朴、青瓷的温润,以及温暖人心的市井烟火;凝聚着童年巷弄的晨光、匠人掌心的老茧、游子远行的背影,以及那一声“中”后的乡愁;更积攒着二七塔边的月落、大玉米下如意湖中的帆影、嵩阳书院的书声,以及古城墙下跃动的身影……
我的城市——郑州,你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汗水、梦想与离合悲欢,凝结着一个民族文明的艰辛演变、经济的沧桑起落、社会的深刻变迁。
我的城市——郑州,你的名字,早已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万千生命共同书写的、流动不息的长卷史诗;更是流动数千年不曾断绝,历经千载更为醇厚的汩汩乡愁。
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新峰 李娜 文 徐宗福 图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