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颍淮抗战印记:子弹如雨点般打向敌艇

时间:2025-08-20 10:17:00


位于曹集镇南街社区的战斗发生地

  立秋过后,阜南县曹集镇数万亩水稻进入孕穗期,在秋风吹拂下摇曳生姿,一派生机勃勃。

  很难想象,87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小曹集歼击日军汽艇之战。战斗中,鄂豫皖边区抗日游击第三纵队痛击日军,取得了胜利。

  近日,记者来到曾经的战斗发生地,跨越时空,寻访这场战斗的始末。

  日军进犯曹集

  “那年我刚满10岁,住在曹集街上,大家一看到日本人开着汽筏子从三河尖上来了,就往北边的四里湖跑,钻到苇子地里不敢出来。”在曹集镇南街社区,97岁的王吴氏回忆起那段躲避日军的往事,泪水一个劲地在眼眶里打转。

  王吴氏生于斯、长于斯的南街社区,地处U字形河湾的中心,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隔淮河相望,一直是淮河北岸重要的水运码头。民国时期属于阜阳县王化集区曹集镇管辖。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南京、蚌埠、田家庵(今属淮南市田家庵区)相继沦陷,日军沿淮河西进,企图打通郑州到武汉的交通线,鄂豫皖边区告急,地处淮河中游的曹集也岌岌可危。

  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记载,1938年8月7日,一个团的日军乘汽船百余只,由蚌埠溯淮河而上,直犯三河尖、曹集、乌龙集(今属淮滨县)等地,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后,日军汽船常往返运送人员、物资,沿淮人民屡遭劫难。日军杀人放火、抢掠财物、奸淫妇女,群众被迫逃离避难。

  清晨激战1小时

  据《阜南县志》记载,1938年秋,河南省沿平汉铁路的光山、罗山、潢川相继沦陷,日军近逼武汉,经常在淮河出动汽艇向上游运送军用物资。8月24日上午,驻王化集的鄂豫皖边区抗日游击第三纵队司令部获得可靠情报:“翌晨将有敌艇去信阳,经曹集。”

  阜南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常晓燕介绍,鄂豫皖边区抗日游击第三纵队的前身是皖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当时,国难当头,皖北人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抗日号召,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这支游击队不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屡屡痛击日军。后来,队伍被改编为鄂豫皖边区抗日游击第三纵队。

  《阜南县志》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收到情报后,纵队参谋长率三个支队及卫士大队、红枪队、爆破队携带迫击炮、重机枪及其他枪支弹药,于第二天凌晨到达曹集。

  到达曹集后,官兵们发现这处河湾两岸的河堤可以设伏,随即安排两个支队埋伏在淮河南岸段咀子;北岸由一个小队打左翼、一个小队打右翼,卫士大队担任主攻;一个小队在曹集西一村庄外3里处埋伏,以防敌人向西逃窜;爆破队在村西通往地理城(今地城镇)的大路上每隔10米埋一颗地雷,重机枪架在村西路口,迫击炮架在集南头,红枪队作为预备队听候调遣。

  清晨5时许,部署就绪,远处即传来马达声。那是日军汽艇黑夜行驶时发出的声音,安装有红、绿信号灯,前面5艘开路,后面21艘沿淮河北岸随行。

  敌艇刚进入伏击圈,参谋长就打响了发令枪,两岸顿时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向敌艇打去。日军汽艇有的被击沉,有的被火焚烧。

  经过1小时激战,鄂豫皖边区抗日游击第三纵队取得胜利。敌军除1名上尉与5名士兵被俘获,其余全被歼灭。同时,游击队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等。

  鼓舞皖北人民抗战热情

  “日军汽艇在曹集镇附近河面横行,当地军民同仇敌忾,利用地形优势设伏,最终成功击沉敌艇,取得了大捷。”常晓燕说,这次战斗不仅打击了日军在淮河流域横行无忌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皖北人民的抗战热情,对于遏制日军西进势头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斗经过及发生地情况被详细记载于《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中。

  “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英勇的前辈们用汗和血换来的。”近日,79岁的原曹集镇胜利村(2006年并入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程西奎,带领记者来到曾经的战斗发生地时,那里已是稻浪翻滚。脚下,是新修的河堤,宽阔平坦……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杨露琪 李刚 王瑞庆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