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04岁老兵以歌声致敬烽火岁月 用一生诠释“踏实做人”的家风

时间:2025-07-22 14:23:00

记者采访老兵赵思才。

《阳光报》记者向老兵赵思才赠送《少年家国信》。

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带老兵赵思才欣赏金鱼。

老兵赵思才演唱《东方红》。

赵思才的女儿陪其聊天。

西安雁塔护理院长丰园社区康源南城日间照料中心,104岁的老兵赵思才身着灰色外套,头戴米白色帽子,正安静地坐在轮椅上,阳光轻柔地描摹着他饱经风霜的脸庞。他的女儿赵爱琴俯身细心地为父亲整理衣领,动作熟稔而温柔。这位曾经历战火洗礼的老兵,如今因年迈病痛,已无法言语,但女儿的目光未曾离开他片刻——那是无声岁月里最坚定的守护。

看到记者的到来,赵思才老人嘴唇无声地翕动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平时就爱唱红歌,今天知道你们要来,特意准备了一个小节目。”一阵微弱却异常清晰的歌声从他喉间艰难地溢出,那是一段几乎被岁月湮没的《东方红》旋律。老人的眼睛明亮坚定,他努力挺直上身,手指在轮椅扶手上微微叩击着节拍。几个断续却异常坚定的音符,让人倍感精神,引得记者与医护人员连连拍手称赞。这歌声,是这位无法言语的老兵此刻唯一能表达的语言,也是他深埋心底的烽火记忆突然浮上心头的证明。

歌声中,赵思才女儿赵爱琴轻轻弯下腰,轻轻地为其父亲拍手打着节拍,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浸透着温柔。她低声说:“爸爸从不主动提打仗的事,家里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有这么一段往事。”女儿的记忆里,父亲一生都恪守着沉默的箴言。炮火连天的过往,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都被他深深埋藏。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传递生命的重量——不讲述战争的残酷,只留下做人的道理。他常对孩子们说:“日子是踏踏实实过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人站得才直。”

这份沉静的力量,无声地塑造了下一代的脊梁。女儿清晰地记得,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无论怎么样,要好好学习。”这是他朴素而坚定的信念。他可能无法言传何为家国,却在子女求学路上每一盏灯下,用无声的守护刻下了“知识为脊梁”的印记。即便到了女儿中年,他在工作中也经常告诫孩子,对工作要认真负责。赵爱琴笑着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后,我爸嘱咐我,要想清楚是要当‘篮球’还是‘排球’。后来才逐渐明白,‘篮球’需要对抗,而‘排球’则是合作。”

作为这段历史的“翻译者”,赵爱琴向记者简单讲述了其父亲的故事。抗战老兵赵思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原长安县杜曲镇)寺坡村人。1921年5月4日生,在家排行老三,大哥二哥均参军抗日。1939年在西安当学徒工时,他看到街面上张贴的预备第三师招兵抗日告示,与小伙伴相约,一起自愿参军。因读过私塾,能写能画,被分派到预备第三师办公室当文书,1941年初夏因他的父亲病重,经师长批准返乡。新中国成立,他先后在长安县、宁陕县文化部门工作至离休。

采访结束,当这位轮椅上的老兵以微弱的声音吟唱出《东方红》时,我们仿佛听见了历史褶皱里最震撼人心的声音——它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一个普通人毕生的沉默与尊严里。那些他咽下的烽火记忆,最终沉淀为对生活最质朴的信仰:踏实、向学、迎难而上。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品质,构成了民族屹立的真正基石。(记者 王义卓 张亚娟/文 梁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