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重庆为280万劳动者构建“友好”之城!

时间:2025-08-12 16:47:00

近年来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

重庆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已达280万人

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15.93%


今年6月

中办、国办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

综合性民生政策

提出要关注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权益保障


2个月过去了

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重庆市正着力构建

“设施友好、人际友好

治理友好、未来友好”四大场景

打造温暖之城

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真正感受到“娘家人”的关怀


设施友好

打造便捷港湾,解决实际难题



重庆市正以镇街为单元、社区为场域,梳理整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要的进门、停车、找路、充电、休息、就餐、融入、发展八大诉求,逐一打造便捷港湾。


全市已建成“工会驿站”5606个、“工会服务司机之家”230余个,升级打造24小时智能化工会驿站740个


搭建“小哥来了”数字化应用平台,覆盖7508个“友好小区”。该平台专门为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小区进门、反映诉求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目前,已累计扫描超5万次,骑手平均入门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5秒。“友好小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增小哥临时停车位6198个,设置网约配送和寄递集中送取点3101个,布设饮水、休憩等暖“新”服务设施7323处


依托“渝快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零工市场、法律援助、住房申请等27项服务资源,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办事“一站式”服务。


小布丁·多一点>>


“小哥来了”是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为便捷网约配送员、快递员“进门”需求推出的小程序。小区物业人员和配送员下载“渝快办”APP,搜索并完成“小哥来了”应用的注册。物业在征得业委会或多数居民同意后,申领并张贴“场所码”,配送员扫此码后系统自动链接到平台信息,经过身份核实后,就能立刻生成了通行码。



人际友好

关爱相伴,温暖城市角落



在促进社会交往方面,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反映的“社交孤岛”问题,重庆也不断创新交流联谊形式,利用节假日开展暖“新”活动,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


例如渝北区在非高峰时段组织开展“外卖员劳动技能比拼趣味赛”等主题活动,通过模拟餐箱接力等职业元素融入的竞赛设计,既提升职业技能又促进人际互动。

在强化服务支撑方面,全市已打造“友好驿站”6384个、“友好商户”3772家、“友好食堂”328个,推出爱心套餐,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餐难题。

在促进住房保障方面,重庆市打破户籍限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公租房申请资格,已保障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请公租房10000余套。同时,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愿缴能缴”新机制,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开户41.2万人。此外,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托管项目3000余个,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


治理友好

携手共进,融入城市脉搏



重庆市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出台《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打造一批典型示范的具体措施》,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到社区报到,兼任网格员和流动信息员。


目前,全市已组建“蓝骑士”“雷锋的士”“红岩骑手”等志愿服务队,通过“随手拍问题”“随手报隐患”等方式,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


例如,合川区探索出的“骑手吹哨、社区应哨”治理新模式,推进“人人都是网格员”机制,已建立了1000余人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网格员队伍,组建“蓝骑士”等9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志愿服务队。他们通过“随手拍问题”“随手报隐患”“随手帮小忙”等方式,报送问题线索350余条。


未来友好

赋能成长,点亮职业希望



重庆市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覆盖18.54万人次


同时,开展新媒体行业免费学历提升计划,帮助劳动者实现职业进阶。在权益保障方面,推进新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投保超63万人,并严格落实高温津贴制度,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前,重庆市人力社保等部门正引导平台企业对高温天气接单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即时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配齐高温防护用品,适时监测身体状况,并采取延长配送时间、缩短连续工作时长、增加工间休息等措施,有效减少高温时段劳动者身体消耗,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下一步,重庆市将继续探索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暖心服务,真正当好他们的“娘家人”,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重庆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