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城事暖光丨西安网评:防空洞里的清凉,是西安写给盛夏的民生诗

时间:2025-07-16 14:36:00

  西安今年开放多个人防工程纳凉点,开放时间均为周一至周日13:30-21:30(雨天不开放),为提升服务体验,开放点配备了专人值守管理,负责维持秩序、监测环境、清洁卫生等服务。现场免费提供饮用水、应急防暑药品以及休息座椅。部分面积较大的纳凉点还划分了休息区域,方便市民阅读、休憩。(西部网7月16日)

  当40℃的热浪在西安街头翻滚,那些藏在城市地下的防空洞,正悄悄吐出24℃的风。这不是简单的温度置换,而是一座城市把民生放在心头,用巧思写就的夏日诗篇,让坚硬的防空洞长出柔软的褶皱,让战时的壁垒化作此刻的荫凉,每一缕穿洞而过的风,都带着城市治理的温柔。

  纬二街的纳凉中心里,老人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年轻人捧着书静享时光,孩子们在角落追逐嬉闹,400个座位连成一片流动的清凉;安东街的1200个席位上,免费的饮用水冒着细密的水珠,应急药箱安静地立在角落,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这些数字背后,是资源盘活的智慧,不把人防工程束之高阁,而是让它在民生需求里苏醒,让“备而不用”的空间变成“用而暖心”的场所,这是对物尽其用最生动的注解。

  细节里藏着最动人的温度。引导标识在入口处亮着醒目的光,像伸出的指引之手;休息区的划分不刻意却妥帖,把阅读的静与休憩的闲分得恰到好处。市民李女士说,“这里比家里还舒服”,一句朴素的赞叹,道尽了所有用心,当管理者把安全须知写成温馨提示,把管理规定化作贴心服务,冰冷的规章制度便有了人情的温度。这不是刻意的讨好,而是把民生无小事的理念,织进了每个角落的缝隙里。

  防空洞的风,吹来了更珍贵的东西。素不相识的邻里因同一片清凉坐下,分享着刚买的西瓜,交流着解暑的偏方,原本陌生的距离被洞中的凉风悄悄融化。这些地下空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成了连接人心的纽带,城市治理的终极意义,不正是让人与人之间多些这样的相遇吗?当高温把人们逼进封闭的空调房,这里却用自然的清凉,唤回了久违的市井温情,让城市在燥热中保留下一份松弛的暖意。

  这不是变废为宝的创举,而是以民为本的本能。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高温应对方案的条文时,西安早已让防空洞的铁门为市民敞开;当不少地方把为民服务挂在墙上时,这里的饮用水、防暑药、休息椅,早已在实践中长出了具体的模样。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人民需要”四个字,翻译成了可触可感的行动,就像盛夏里的一场及时雨,不求声势浩大,只愿滋润人心。

  风穿过防空洞时,会带着地上的蝉鸣与地下的笑语。这风里有资源盘活的智慧,有细节服务的温情,更有一座城市对民生的赤诚。当西安把防空洞的清凉写进盛夏的注脚,我们忽然发现,最好的治理从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在某个高温午后,有人为你留一片荫凉,有人为你递一杯清水,有人记得你在热浪里的焦灼,就像这防空洞的风,不喧嚣,却把整个夏天的温柔,都送进了人们内心的深处。(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杜才云)

编辑: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