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郝飞
8月23日,成都市2025年度繁殖鸟类调查结果正式公布。本次调查共有70名志愿者参与,累计完成181人次、81个样区的调查工作,最终记录鸟类182种,个体数量达25,306只。

红角鸮 (C视觉 戴珺峰 摄)

北短翅蝗莺(C视觉 李守元 摄)
与2023—2024年度繁殖鸟类调查相比,2025年新增鸟类记录20种,其中正式新增11种:凤头鹰、红腹角雉、斑背燕尾、纯色啄花鸟、红翅鵙鹛、白领凤鹛、董鸡、白喉针尾雨燕、白喉红臀鹎、酒红朱雀、黄颈啄木鸟;补充新增9种:棕朱雀、红角鸮、赤朱雀、血雉、草鹭、银脸长尾山雀、中华雀鹛、北短翅蝗莺、黑头奇鹛。

血雉(C视觉 王映权 摄)

中华雀鹛(C视觉 刘浩 摄)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繁殖鸟类名录得到进一步扩展,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也为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志愿者在不同样区的实地监测,进一步丰富了成都鸟类数据库,为未来的生态研究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头奇鹛(C视觉 刘浩 摄)

赤朱雀(C视觉 李守元 摄)
成都市繁殖鸟类调查是中国繁殖鸟类调查网络(CBBS)的一部分。CBBS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是一项建立在志愿者基础之上的公众科学活动,由广大志愿者的认同和热情所孵化。该网络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鸟类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

黑头奇鹛(C视觉 余弦 摄)
成都作为“世界鸟类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为多种鸟类的栖息与繁殖提供了条件。专家指出,持续的鸟类调查不仅有助于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也推动了公众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